言语理解

[26公考-24个各..]【100】2024葛欣言语欣说言语

数字推理数资01&言语病句

葛欣-言语理解与表达-方法技巧11讲

1. 言语理解与表达-特点

  • 主观科目+客观考察=》对比择优

2. 言语理解与表达-题型

2.1 片段阅读:

– 一般技巧:排除绝对化选项(“所有”“一定”)

2.1.1 中心理解(主旨概括)

2.1.1.1 做题步骤(解题思路)- 不管什么题型-定位主题词或中心句或主旨是核心
  1. 总体:(1)看问题提问方式,来辨别题型,是中心理解还是细节理解;(2)边阅读文段边勾划,定位中心句或主旨
  2. 提问方式:问题中出现:意在、旨在、主旨是、主要、主要说明了、中心是、概括、强调的是、重在、想表达 =》中心理解题型
  3. 阅读文段:边读边勾划,理解文段话题[找行文脉络(转折词“但是”、总结词“因此”)],定位出中心句主旨(重复词为关键),匹配选项,对比择优。读题技巧:看转折后的,结论性的,对策类的语句
  4. 排除干扰选项(说的片面的,无中生有的等等):中心句主旨的形容词部分故意说错或缺少等。常用方法:排除法

总结:中心句要能找对,话题要提炼正确。找对和提炼正确依赖以下技法

2.1.1.2 中心理解技法
  • 文段重点通常是由不同的逻辑关系引出来的。逻辑关系:转折关系、因果关系
  1. 转折关系技法:(1)重点关注转折后的语句:明显的=》但是,然而,可是,却,…;隐含的=》不过,其实,事实上,而事实,实际上,…

  2. 因果关系技法:(1)重点关注结论的语句:明显的=》所以,因此,总之,言而总之,综上所述,由此观之,正因如此,概而言之;隐含的=》可见,看来,导致,造成,使得,致使,这就意味着,正因如此,…;(2)宏观指代词(总结作用);(3)注意选项设置(选项往往是同义替换)

  3. 必要条件技法:只有A,才(能)B(“只有”有时会省略)。答题要点:条件是重点。同义替换:只有A,才(能)B == A是B的必要条件 == 不A则不B(若…则…),也即A是B的前提、基础、保障、方式、方法

  4. 对策引导词技法:和必要条件是一回事。答题要点:对策是重点,这里指文段中的对策。引导词:应该,建议,…

  • 引导词给对策,适用于正向题型。文段中先说问题,后说对策;引导词:更应(该),应当,务必,有鉴于此,需要,必须,…;
  • 反面论证给对策,适用于反向题型。引导词:如果/倘若/一旦/假如..xxx.+不良结果,xxx才是重点,往往是答案
  • 行文结构给对策:提出问题-(分析问题)-解决问题。文段一上来就说xx不好,你脑子里要根儿弦儿,文段后面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对策,对策就是重点
  1. 并列关系技法:答题要点:不分主次,全面概括,排除法做题(排除无中生有的,片面的)
  • 显性并列:同时,此外,另外,并且,一方面…另一方面…
  • 隐性并列:标点符号,并列层次,相同句式
  1. 主体话题法技法:
  • 主体:文段着重论述的,所围绕论述的对象,人、事物、概念
  1. “总”和“分”技法:从理解的角度把总和分区分开,只要捞出文段的核心话题,选择答案就不在话下了
  • 怎么区分总和分:句子关系决定谁总谁分。指导思想:谁为谁论证;谁为谁铺垫;
  • “总”的三种表现形式:作者观点,文段结论,问题对策

总结:1~5是微观,6~7是宏观,宏观>微观

>>> 总结中心理解题:通过句子关系捞出“总”,确定主题词或中心句或主旨。捞的过程中,注意引导词:转折类的,因果类的,对策类的,结论类的。

2.1.2 细节理解(细节查找)

2.1.2.1 问题如“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出/推出”

背景:这种题答案有时是围绕中心的,有时是围绕细节的。
解题思路:直接看文段内容,尝试抓文段中心或话题(主旨),到选项中来匹配(匹配上直接选上)和排除

2.1.2.1.1 要点
  1. 认真审题(问题问的是 要正确/不正确的一项;理解错误的是/正确的是/不正确的是)
  2. 根据选项长短。
  • 选项短:先看选项,后看文段,排除+确定
  • 选项长:先扫一眼选项。选项有明确的定位功能(如不同主体) - 采用摇摆式定位&排除+确定(带着订单的主体,回到文段中,看到谁来匹配谁);若无,读完文段再作答
2.1.2.2 问题要细节查找
2.1.2.2.1 查找要素,原因类

审题,到文段中直接定位查找对象。然后就近定位原因词/结论词。

2.1.2.2.2 查找目的,意义类

审题,到文段中直接定位查找对象。然后就近查找其证明的内容

2.2 语句表达

2.2.1 语句排序

  1. 背景:正确率不高
  2. 答题要点:多练,专门练;靠练不靠讲,大量总结;实践建议:一次练习5道题以内,然后总结反思复盘
  3. 解题思路:(1)从选项入手,利用选项提示。(2)一定要清晰(千万不能乱阵脚);(3)排除法:首句技巧,捆绑技巧,缩小答案范围;(4)优先尝试:连贯性验证,验证失败排除,及时止损;
  • 首句技巧:不适合作首句:指代词(这,那,他,… ),结论词,补充类表述(引导词:又,还,…);适合作首句(PK语句需基于同一话题):下定义,总括句。
  • 捆绑技巧:捆绑的本质是关键词相同。指代捆绑(指代词和指代对象捆绑);逻辑关系捆绑(因果,转折,递进);句群捆绑;最优行文结构

2.2.2 语句衔接

  1. 题型特征:所填入的句子是对上下文原有信息的重复
  2. 答题要点:结合横线出现的位置作答
  3. 解题思路:横线居中类:承上启下,引出下文新话题;横线居尾类(可以当作中心理解题):总结文段,兼顾衔接语句

2.2.3 下文推断

  1. 解题技巧:有新话题按照新话题预测;没有新话题,用排除法来做

2.3 逻辑填空

  1. 考查实质:所填词语和语境的匹配程度
  2. 解题思维:找照应是逻辑填空的根本
    (1)找照应(万能不变找照应):选哪个词,源自语境。找到并正确理解语境中的照应点
    (2)辩选项:明确选项中词语意思,区别,同语境进行匹配
    (3)针对不认识和不熟悉的词语,对词语拆分进行理解。
  • >>> 怎么找照应
  • 1.解释说明:横线后有标点符号逗号,冒号,破折号;横线后有例子,横线前有代词;
  • 2.逻辑关系:因果关系(横线前有所以,因此,…);递进关系(特别,尤其,更,…);相反关系;并列关系(、,;和,与,并列句式);
  • 3.结构照应
  • 4.限定性照应
  • 5.形象性照应(国考较多):说的是形象性表达,会出现特殊的修辞:如比喻,拟人

  • >>> 怎么辩选项

  • 1.语速差异(如消失,消逝;看到,看见)
  • 2.程序轻重:用在词语表意相近的时候
  • 3.表达倾向
  • 4.搭配关系:压缩语句看搭配对象

>>>总结逻辑填空题型:看语境,找照应,选最优

2.4 篇章阅读(长文阅读)- 上述题型的综合

2.5 整体总结

中心理解题型和语句表达题型做题时*结合行文结构*要贯穿整个答题过程

3. 方法技巧11讲视频

  1. 哔哩哔哩哔哩哔哩-方法技巧11讲
  2. 欣说言语公众号 - 包含新旧版,不过新旧差不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