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身事内-读书笔记

置身事内

截屏2024-06-14-01

读书一直是最快的、最好的进步方法。

且不说看视频,碎片化让人变傻,变呆,变木。电子屏的长时间对视也累眼睛,累大脑吧。找个清净的地方看会书挺好的。

本篇笔记的目的:将本书的脉络和关键信息整理出来作为速查记录。我知道,我很快就会忘记这本书的内容。所以,笔记中用到的书中语句也要逐字敲出来。记得tiktok ceo 周受资说过:相信重复的力量。

这又是一本开拓眼界,提升认知的书籍。 由此,我想到题外一个疑问:为啥大学时我没有读到这些好书呢?为啥大学时没人告诉我有这些好书呢?为啥大学不推荐这些好书呢?

非常好的一本书,了解政府政策的产生、实施等背景和影响。非常好的扩展知识面,丰富认知的书籍。

我是一个对经济知识,或者说经济科普知识几乎为0的人?带着如下问题看书质量会高些。科普的,深奥的都在书中了

  1. 棚户区改造为啥会带动房价上涨?
  2. 为什么债务越来越重?

对于炒股的人来说,必要的底层逻辑的读物。为什么这么说呢,这本书主要是讲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

书的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两条主线开展,微观原理,宏观现象。

每章扩展阅读中介绍的书籍,给需要阅读的人很好的指引

上篇 微观机制

本篇介绍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。这种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“重土地、轻人”,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,缺点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,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,拉大了地方差距和贫富差距。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“重规模、重扩张”,优点是推动了企业成长和快速工业化,缺点是加重了债务负担。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战略“重投资、重生产、轻消费”,优点是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,扩大了对外贸易,使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强国,缺点是经济结构不平衡。对内,资源向企业部门转移,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,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;对外,国内无法消纳的产能向国外输出,加剧了贸易冲突。

第一章介绍地方政府事务范围的主要因素,这些因素不会经常变化,地方政府要办的事,要花的钱不会有巨大变化。
第二章介绍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前因后果,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,催生了“土地财政”和“土地金融”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金额来源。
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其中的逻辑、机制、案例,同时解释地方政府的债务和风险,以及相关改革。

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利和事务 - 事权

要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,首先要了解 政府权利和资源 在政府体系中国的分布规则。

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

中国的五级政府管理体系:中央-省-市-县区-乡镇。
截屏2024-06-15

中央与地方政府。央地关系历来是研究很多重大问题的主线。维持大一统的国家必然要求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;中国之大又决定了政治体系的日常运作要以地方政府为主。历史上,央地间的权利平衡 需要各种制度去维护。

我们政治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是“层层复制”。中央的主要政治架构,即党委、政府、人大、政协等,省、市、县三级都完全复制。

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

地方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,由行政区划决定。我们实行“属地管理”。

第三节 复杂信息

信息对权力影响很大。行之有效的管理,必然要求掌握关键信息。然而信息复杂多变,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,代价不小。谁有信息优势,自然就有决策优势。

所以就有了县官不如现管。

所以上级明确交代的事情,如果下级不想办,那办事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弹性,所谓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

所以体制内的实际权力和责任都高度个人化。正是由于信息复杂多变,模糊不清,政府事权没有清楚的法律界定。

所以,如果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非常清楚,有客观评价的标准,参与各方立个约,权责利协商清楚,照办即可。

第四节 激励相容

第五节 招商引资

招商引资不仅是招商局的部门职能,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务,需要调动所有资源和手段去实现的目标。

发展经济是政府的核心任务,而招商引资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手段。了解招商引资,是理解地方政府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过程的起点。

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所有者,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,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,并负责对土地的一系列初期开发,比如“七通一平”。

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- 财权

事权必然要求相应的财力支持,否则事情就办不好。

分税制改革(第一节)导致地方政府没了钱,地方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压力,发展出了“土地财政”(土地财政)。“土地财政”引发了城市化和债务问题。

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

背景

20世纪中国经济特点:承包。农村搞土地承包,城市搞企业承包,政府搞财政承包。地方政府根据承包形式(收入递增包干)和分账比例,交完了中央的,剩下的都是地方政府自己的。

财政承包造成中央越来越穷,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。原因有,地方经济增长快,固定分账规则;分账的钱是预算内的,预算外的不参与分账,都是地方政府的,所以地方政府就给企业减免税(藏富于企业)等。再通过其他方式(集资、摊派等)收回来。

财政承包严重削弱了国家财政能力,不利于推进改革。

手里没把米,叫鸡都不来。

为了国家长治久安,必须要进行财政改革

方案

分税制改革。

税收分三类:中央税(如关税)、地方税(如营业税)、共享税(如增值税)

分税制改革中最重要的税种是增值税。中央拿走多数,地方拿到少数。企业所得税也类似。

效果

中央税收上来了。扭转了“两个比重”不断下滑的趋势。地方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减少了。

第二节 土地财政

分税制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,却减少了地方政府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。

政府绝大多数税收来自企业,且多在生产环节征收,所以地方政府重视企业而相对轻视民生,重视生产而相对轻视消费。

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,所以地方政府更加关心企业所在地而不是消费者所在地。刺激了各地竞相投资制造业,推动了制造业迅猛发展,我们在短短二三十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。

为了填补预算内收支缺口,缓解地方财政压力,地方政府采用增加预算外收入的办法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土地出让和开发所产生的“土地财政”。

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,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,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。农地要转为建设用地,必须先经过征地变成国有土地,才可以用于发展工商业和建造住宅。所以国有土地的价值远远高于农地。

所谓“土地财政”,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,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,其中大部分税收的税基是土地的价值而非面积,所以税收随着土地升值而猛增。其税收百分之百归属地方政府。

分税制改革后,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方式从之前的“工业化”变成了“工业化和城市化”两首抓,一方面继续低价供应大量工业用地,招商引资;另一方面限制商住用地供给,从不断攀升的地价中赚取土地垄断收益。所以,“土地财政”的实质是“房地产财政”。

“土地财政”带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,土地的资本化运作,本质是把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钱,如果借来的钱投资质量很高,那债务就不是大问题。但如果投资质量不高,收益下降,债务负担就越来越重。

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

分税制改革后,地方政府收支差距由中央转移支付来填补。总数能补上,不等于每级政府都能补上。省里有钱,乡里不见得有钱;广州有钱,兰州不见得有钱。这些不平衡造成了不少矛盾和冲突,也催生了很多改革。

NeatReader-1718756465200

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土地财政,就必须了解农村的土地制度,因为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大都是从农村征收来的。北京大学周其仁的著作《城乡中国》(2017年修订版)阐释了城乡土地制度,既追溯了过往,也剖析了当下,语言轻松,说理清楚。

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

土地本身并不值钱,值钱的是土地之上的经济活动。

政府是怎么做投资的呢,本章聚焦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。

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

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,所以政府要想借钱投资,需要成立专门的公司。一般统称为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”,常被统称为“城投公司”。

“城投公司”具有如下典型特征:
第一,它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。价值不菲,再加上公司运营收入和政府补贴,就可以撬动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,实现快速扩张。
第二,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。
第三,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

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

分税制改革后,地方的税收少了。但还要发展经济,要投资,都需要钱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改革,土地价值飙升,利用“土地金融”的巨力,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。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债务。只要不断持续的经济增长。城市扩张,地价上涨,就可以偿还债务。可一旦经济增速放缓,地价下跌,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,可能压垮融资平台。

NeatReader-1719111513619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

大水漫灌的结果必然是泥沙俱下

财政状况不佳的地方也能大量借钱,盈利前景堪忧的项目也能大量融资。短短三五年,地方政府就积累了天量债务。

为政府开发融资:国家开发银行和城投债。

要想在城市建设开发中引入银行资金,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。第一,需要一个能借款的公司,因为政府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;第二,城建开发项目繁复,包括自来水、道路、公园、防洪等等,有的赚钱,有的赔钱,但缺了哪个都不行,所以不能以单个项目分头借款,最好捆绑在一起,以赚钱项目带动不赚钱的项目;第三,仅靠财政预算收入不够还债,要能把跟土地有关的收益用起来。

为解决这三个问题,城投公司就诞生了。发明这套模式的是国家开发银行。城投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,其次是发行债券,即通常所说的城投债。

城投债的风险集中在银行系统。

融资平台投资回报率低,收入就低,还债就有困难。由于有地方政府背后支持,这些公司之邀只要能还上利息和到期的部分本金,就能靠借新还旧来滚动和延续其余债务。

但就算是只还利息也要靠政府补贴。但政府补贴的前提是政府有钱,这些钱主要来自和土地开发有关的各种收入。一旦经济遇冷,地价下跌,政府也背不起这沉重的债务。

地方债的治理和改革?

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

出于政绩考虑,地方官员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常常偏重“看得见”的工程建设,比如城市道路、桥梁、地铁、绿地等,相对忽视“看不见”的工程,比如地下管线。所以每逢暴雨,“看海”的城市就很多。

第四章

政府是怎么做投资的呢,本章聚焦工业投资。

经济过度依赖投资,既表现在民众收入不高所以消费不足,也表现在过剩产能无法被国内消化、向国际输出时又引起贸易失衡和冲突。

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

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

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

下篇 宏观现象

Tips 爱思考为什么,好琢磨怎么办。

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

地方政府财源高度依赖土地价值,依赖房地产和房价。房价连着地价,地价连着财政,财政连着基础设施投资,于是,经济增长、地方财政、银行、房地产之间就形成了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复杂关系。

地价要靠房价拉动,但房价要由老百姓买单,按揭要靠买房者的收入来还。所以土地的资本化,实质是个人收入的资本化。支撑房价和地价的,是人的收入。

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

房价短期内受很多因素影响,但中长期主要由供求决定。房屋供需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,因为年轻人是买房主力。

地区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。

房价下挫和收入下降会加大家庭债务负担,进而抑制消费。

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,还会拉大贫富差距,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。居民债务居高不下,就很难抵御经济衰退,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。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几乎全部是房产,又是欠银行的按揭,负债率很高,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。

化解居民债务风险,根本之道在于提高收入,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。

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

人口流动与收入平衡。

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六成,还有四成人口在农村,但农业产出仅占GDP的一成。

正是这些看上去低技能的服务业工作,支撑着大城市的繁华,也支撑着所谓“高端人才”的生活质量。若没有物美价廉的服务,生活成本就会急升。

Tips 缓解压力的根本之道是增加供给,而不是限制需求。

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

农村建设用地试点;城市取消落户限制。

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

经济增长减速时,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度会减弱,贫富差距更容易触发社会矛盾。

衡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时“基尼系数”,这时一个0到1之间的数字,数值越高说明收入差距越大。收入差距超过28原则。

累积的财富差距一般远大于每年的收入差距,因为有财富的人往往更容易积累财富,资产回报更高,可选择的投资方式以及应对风险的手段也更多。

影响不平等容忍程度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速,因为经济增速下降首先冲击的是穷人收入。不妨想象正在排队的两队人,富人队伍前进得比穷人快,但穷人队伍也在不停的前进,所以排队的穷人相对来说比较有耐心,但如果穷人的队伍完全静止不动,哪怕富人队伍的前进速度也减慢了,困在原地的穷人也会很快失去耐心而骚动起来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隧道效应”。

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

人们在乐观时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,过多借债。

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

债务危机往往来势汹汹,暴发和蔓延速度很快。原因有二。第一负债率高的经济中,资产价格的下跌往往迅猛。第二,资产价格下跌会引起信贷收缩,导致资金链断裂。

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:欧美的教训

债务源于人性:总想尽早满足欲望,又对未来盲目乐观,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。但人性更古不变,债务周期却有起有落,每一次起伏都由特定的外部因素推动,这些因素会引起乐观情绪、刺激人们借债、也会增加资金供给、为借债大开方便之门。

第三节 中国债务与风险

为什么债务越来越重?
在不断的投资扩张和房价上涨中,融资平台、房地产企业、贷款买房的居民,债务都迅速上升。企业也在宽松的金融环境中举债扩张,但投资回报率却在下降,积累了低效产能。债务比GDP增长速度快,因此债务负担越来越重。

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

债务积累过程:

  1. 2008年至2009年,全球金融危机暴发,影响?。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,出台“4万亿”计划,放松地方融资平台限制,不断降准降息,放宽银行信贷,资金进入基建和房地产,投资迅猛增加。

  2. 2010年至2011年,欧债危机爆发,国内制造业陷入困境。为此,降准降息,放松地方融资平台限制,城投债激增,“影子银行”扩张,资金流向基建。

  3. 2015年,遭遇“股灾”,美元加息,资本外流,人民币贬值。为此,降准降息,放松对房地产调控,棚户改造。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爆发,资金流向融资平台和房地产。
  4. 2016年,收紧房地产调控。去“产能”。
  5. 2018年,出台“资管新规”,严控“影子银行”,信用和资金收缩,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爆发。

我国居民债务负担接近发达国家,政府债务负担低于发达国家,企业债务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。

张三的100万的房子,首付款30万,在银行用100万的房子却只借到了70万,银行的安全垫很厚。

“影子银行”,就是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,却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,不受银行监管规则的约束。若某房地产企业愿意用10%的利息借钱,银行想借,但我国严格限制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,怎么办?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,利息5%,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,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。在这笔“银信合作”业务中,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,委托给信托公司的投资不算银行贷款,所以这笔“表外业务”就绕开了对银行的监管,是一种“影子银行”业务。

除了“银信合作”业务,“银证信合作”业务又兴起:银行把钱委托给券商的资管计划,再让券商委托给信托公司把钱借给企业。管来管去,银行的钱到处跑,渠道越拉越长,滋润着中间各类资管行业欣欣向荣,整个金融业规模越滚越大。

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

任何债务的解决方案有两个:一是偿还已有债务;二是遏制新增债务。

偿还已有债务:

  1. 还债得靠压缩支出:居民少吃少玩,企业裁员控费,政府削减开支。
  2. “量化宽松”:即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,把货币注入经济。“量化宽松”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把增发的货币转到穷人手中,因此难以刺激消费支出,还会拉大贫富差距。因为央行“发钱”的方式是购买各种金融资产,所以会推高资产价格,收益的是资产所有者,也就是相对富裕的人。

遏制新增债务:

  1. 限制房价上涨,限制“土地财政”和“土地金融”,限制政府担保和国有企业过度借贷。
  2. 根本性措施是资本市场改革,扩展直接融资渠道(如股权融资),降低债务负担。

产能过剩:
第一是生产效率下降。
第二是国际失衡。国内消费不足,必须向国外输出剩余产能。所以对国际经济体系冲击巨大,发生贸易冲突。
第三是产业升级。产能过剩,竞争激烈,为存活和保持优势,必须不断创新。

第七章

内部经济结构失衡:重生产、重投资,相对轻民生、轻消费,导致国内消费不足,只能对外输出,导致贸易冲突。

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

本节讲述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问题。

居民消费等于收入减去储蓄。

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

国内经济对外国形成的冲突与反弹

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

第八章 总结:政府与经济发展

地区间竞争

政府的发展与转型

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

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。对发达国家来说,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不断探索和创新;对发展中国家来说,而是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,将更多资源组织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,以提高学习效率。

发现和提出好的问题,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,且“提问”本身,往往已蕴含了对解决思路的探索。切中要害的问题,必然基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刻理解。

培养“比较”视野需要大量阅读。

总结

写笔记的过程,即是快速的又读了一遍,也即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的检视阅读。

阅读一本值得的书籍时,主动的阅读。远离碎片化,我们系统的获取知识。系统的获取还有别的方式比阅读一本书更系统吗

20230214083053